劑量的爭議


數十年來, 醫學家爭議著人體每天應該使用多小維他命C份量才能發揮抗氧化的功效, 對此美國凱斯卡特Cathcart醫師證實 正常人(年約25-30, 體格完全健康)每天口服維生素C  4-15克會引起腹瀉。若非體格完全健康,傷風患者可以服用到30-60克才開始腹瀉,重感冒者需要60-100克,流行性感冒者需要100-150克,病毒型肺炎(就是非典型肺炎或SRAS)者可以容忍到每天150-200克的維生素C才產生腹瀉。因癥狀的加重,人體會增加維生素C的攝取量來對抗病毒及其它高度緊張的危機。病好了,維生素C的飽和量就減少到每天4-15克。維生素C有消滅病毒的作用,但也是人體補充營養,中和病毒產生的毒素和修復被病毒破壞的體質之必要成份。

宣揚維生素C的防治感冒和流感的先鋒,是得到1954年諾貝爾化學獎和1962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的鮑林Linus Pauling。鮑林自己每天服用10克維生素C,幾十年都沒有感冒。他整理有關維生素C對傷風(Common cold)有療效的實驗和臨床報告,在1970年出版「維生素和傷風Vitamin C and the Common Cold」一書,說服了許多美國人開始服用大量維生素C。至近年醫學界(Alternative Medicine)才實質結論出 : 每人每天需要約1000毫克的維生素C

維生素C劑量的問題,美國的凱斯卡特Robert Cathcart醫師在1981年完全解決。凱斯卡特在7000余病歷中觀察到病人口服過量維生素C後會產生腹瀉,可是引發腹瀉的維生素C劑量,和病情的輕重成正比。病情越重,病人就能容忍更大量的維生素C。他更重要的發現是病人服用到開始腹瀉的劑量時,病情就減輕甚至消失。 凱斯卡特總結這些臨床的結果,稱之為維生素C飽和量滴定法(Titrating to the bowel tolerance),可以準確地測定人體在正常或疾病時每天服用維生素C的正確劑量。當一個人口服維生素C時,小腸吸收身體需要的維生素C。等到所有器官的維生素C都飽和,小腸不再吸收。多餘的維生素C流到大腸,才會引起腹瀉。引起腹瀉的維生素C劑量,就是此人此時的維生素C飽和量。

 

凱斯卡特醫師最重要的發現,就是每天口服略低於飽和量的維生素C,是治療各種病毒傳染病的驗方。1979年,鮑林和Ewan Cameron醫生出版了《癌症和維生素》(Cancer and Vitamin C)一書。提出高劑量的維生素C可以幫助癌症患者及治療一些癌症。1992年鮑林和Mathias Rath醫師發表《根絕心臟病宣言》(Call to Abolish Heart Diseases),醫學界正式認定維生素C可以治療心臟和血管的各種病癥

 

由於維他命C是水溶性的,很容易被排出體外,所以我們把吸收維他命C的時段拉得越短就越有效,例如每次使用300mg,每日約五次至六次是最好的。但若因工作繁忙,那應每天最少服用兩次,每次1000mg左右。維他命C在人體內的吸收約2小時就完整吸收,並把多餘的排出體外,所以分開攝入是最有效的。